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已经尝试过很多方式去教孩子说话,但他就是不说。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教会。
当小朋友到了出语言的年龄却没有出语言,这是每个家庭最着急的,也是很多家庭怀疑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从而去医院检查的第一大诱因。
语言是表达内心所想,而不是简单的发音。很多人认为我教孩子说一个字,孩子好不容易很多遍之后跟着发同样的音,就是会说话。但是他需要理解发的这个音的意思以及把它运用在表达内心的想法的上面。
而现在所有的方法都是去教,但是我们人类正常的掌握语言的过程可不是通过教而掌握的,经过多少年的进化,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套高效的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最关键的是我们大脑结构、脑区分工也是跟这一过程相匹配的,所以我们让自闭症儿童掌握语言的方式就是开启他们的这个过程。其经过的阶段其实适合正常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一样的。
1.火星语期(语言启动)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咿呀学语,这个阶段的儿童一方面通过与生俱来的概率统计能力,从接受到外界的语言中进行组合,选出概率高的发音组合,最终再通过跟实际的物品和动作进行概率对应,确定这个词的意思。这也是孩子最先会说的都是名词和动词的原因。比如妈妈(在儿童这个阶段的理解妈妈就是名词),吃等等。
当我们重复的教孩子一个词的时候,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话反复教,那么固定发音组合出现的概率就是100%,那么就分不出个高低,自然不会启动他们的概率统计能力。
只有同频他们大脑中的威尔尼克区才会理解语言,将来才会组织语言。那么语言启动阶段的儿童,无论是正常儿童或者自闭症儿童说话都听不懂呢。因为发音是由另一个脑区,布洛卡区进行控制的,在刚开始他们对于发音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还不是很好,所以自然听不清楚。
很多机构和家长都因为孩子发音不准是嘴出了问题,轻则去纠正他们,搞出了五花八门的口肌训练、口肌按摩,还有甚者拿镊子、钳子去夹孩子的舌头。这都是完全错误的,反而会吓着孩子。他们可能就不敢说了。他们会觉得我做错事了然后收到了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允许他们说的不清楚,而不是去纠正他们,可以去询问你说的是xxx吗?他自己会在询问的过程中去比对调试自己发音和标准发音的区别。这是一个缓慢但加速的过程,也就是刚开始他们的发音不准,需要自我调试很久才准,但是往后需要调试的时间越来越短,发音也越来越准。
2.重复语言不断清晰(发音完善)
这个阶段词汇会缓慢增加,但是都是重复的语言居多,只是不断地清晰,最终达到标准发音。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十分欣喜,终于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终于能够高效的向家长提出我的要求,表达我的不满了。
这个时候能不能教?能又好像不能。能是指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或者问你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是什么。不能指的是可以告诉,但是不能一遍一遍的去教,让他必须说出来,更不能不仅要求他说出来还要他说的跟别的已经掌握的词一样好。
同时也不能他问什么就说什么,要控制一个单位时间段的总量。有的孩子能力强,求知欲也高,这个阶段教什么会什么,家长也高兴,就不断地教,或者孩子不断地问题希望了解更多。这就像遇见了可口的饭菜,能一直吃吗?每个人都有吃撑了的情况,后来都学会了节制。所以孩子求知欲再强也不能让他们用脑过度,吃多了都是事后才觉得撑的难受,学多了也是之后才会显现出问题。
这个阶段还是以他们大脑自我概率学习为主,这个概率学习的效率和能力也是会水涨船高的。
正常儿童尚且如此,自闭症儿童更是如此。运动系统受伤了就要降低运动强度逐渐恢复,谁都懂的道理,思维系统也是如此。运动系统受伤了超负荷训练就会加重伤势,但是绝大多数自闭症训练却采用的是强化训练的方式,所以没有效果甚至会退化。
3.语言扩展期
这个阶段很多家长都会觉得我家孩子退步了,说话不清楚了。毕竟家长不是专业的老师或者语言专家,只看见了表象。特别是这两年偶尔会停课,这个阶段的家长常常会出现不正确的认知,认为停课阶段在家挺好的,甚至家长自我感觉还进步了。那当然了,就那么几句话,天天在一起来来回回的对话,孩子说的越来越清楚,反应越来越快,熟能生巧,就会让家长产生这样的错觉。但是自己就能好的还是世界难题吗?
等开课一段时间,觉得孩子退步了,开始口齿不清,结巴,然后是语无伦次。甚至觉得还是不上课的时候进步大。这就说不通了一个世界难题,在家几年都没好,到了我们这开始出现语言,然后再回家就会自己越来越好。
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是在扩展自己语言的宽度和准度。要说新的词,说更长的句子,描述更加复杂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要让孩子接着说之前的“老三样”还是发音清晰无比。
口齿不清一部分原因是新的语言发音系统还在调试,同时还不够自信。其实孩子语言的丰富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像当初刚掌握语言的时候一样,说新的内容发音还不准,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这个问题会自然的解决,同时能提升了,自信提升了,相比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这个过程会更快。
结巴是因为还在组织词语。语言和工具一样,运用不自如的时候就会结巴,等能力再次提高运用自如了结巴现象就会自然缓解。就好比自行车骑得再好的人,第一次开车上路肯定没有骑自行车时候那么自如。
语无伦次是因为孩子想描述一件事情,但是在自己的语言库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他们只能通过自己认为比较接近的语言来描述。甚至自己创造出一些词汇和语句。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明一些独有的自己和家长能够懂的词汇和语句,正常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见过很多来的时候家长说有语言,说的可好了,但是外人一句也听不懂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发音听不懂,少部分是自创词汇听不懂,其实就是孩子发展到某个阶段停止了语言的发展。这个阶段家长习惯了,能够翻译,但是外人听不懂,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就志得意满认为孩子没问题了,但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目的是与人交流,如果孩子掌握的所谓的语言只能在家庭范围内使用,那么它就不可能进入社会,从而参与社会。
正常孩子的正常成长会度过这个阶段,语言逐步过渡到大众通用语言的范畴。自闭症儿童在我们课程的推动下同样会度过这个阶段。不管那种情况,我们都不能打击孩子,也不能过渡灌输,要保持孩子愿意说,才能会说。
总结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和他们的发育商所对应的。正常儿童发育商与年龄是同步的。自闭症儿童发育商是落后于年龄的,所以随着年龄增长年龄与发育商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做的事就是让他们的发育商加速,必须让发育商的速度超过年龄增长的速度才能最终追赶上同龄的水平。比如很多机构和家长都认为孩子都5岁了,就应该说完整的句子了,上来就叫他们完整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香蕉,即便单独的每个单词孩子都不理解,也不会说。这就是不遵循孩子发育商的基本规律,可能语言方面的发育商这个孩子就是2岁水平,我们就应该按照2岁的的水平去看待他,当然这个时候他启动语言的难度肯定是难于正常儿童的,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机构所要做的事。
人作为高等生物,社会动物语言是很重要的,对于身体健康的儿童来说是将来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的根本。然而看似水到渠成的本能,对于有些儿童而言却像是永远隔着一层窗户纸。所有人所有的方法都想着如何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总觉得孩子不会说话教他就应该会,不断重复的去教,甚至觉得是嘴上出了问题,搞什么口肌训练,口周按摩。既然说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我们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一点,是简单的教就能教会的吗。最不可思议还有从气息开始教的,绝大多数的脊椎动物都会利用气息发声,这是最基本的本能,我们的训练不能舍本逐末,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库,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很多是本能的东西,能够发掘出来的,非要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从头去蛮干。
首先对于语言训练单纯的教是没有用的,从美国开始,到传入我国,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可能教了上百万个孩子,成功率几乎为零,只是发音,教说出的话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算发出来的音我们听起来像是在说话,但是不知道孩子本身不知道什么意思,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大人的强迫发出的一种大人听了会放过我的音。
所以不管现在各大机构吹得天花烂醉的各种国外“先进”方法,什么词流行就说什么,最近比较流行用“靶向”,其实都是换汤不欢迎,国外的方法在国外他也不好使啊,难道学过来就好使了?本质只要是教说话,不管怎么教,就不管用,管用就不是世界难题。如果针对少部分到了普遍该说话的年龄却没有说话的儿童,只是通过教就可以教会他们说话,那么这个工作家长就可以完成了,还要那些机构做什么?
造成这样的结果孩子往往已经错了语言发展的关键发展期,所以要向回补这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专业的工作,下面只能简单的描述起过程和原理。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能说话,说有意义的话,说心中的话呢。对于说话分为三个层面的问题,1.能不能说,2.愿不愿说,3.会不会说。这三个是递进的关心只有都解决了才能正常的说话,首先最深层的最根本的也是传统训练方法避而不谈不敢面对的就是能不能说的这个问题。
贺老师谈语言激发
预约专家拨打电话或添加微信
1851144301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