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课程,了解试听流程 预约试听

自然回归法

理论简述


在自闭症干预训练业界,坚持一个结论“自闭症是治不好的 ”。理由之一是:“自闭症儿童每一个都是不同的情况,没有共性”。因而无法找到统一可复制的“疗法”。

但“自然回归法”用“教育转化”,而不用“治疗”和训练。主要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镜像神经元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多年不断演化所形成的一套方法。

人本主义讲的是主观能动性,镜像神经元讲的是模仿。所以结合二者人类对于任何东西的学习都是主动认知、主动模仿。关键在于主动而不能被动,而主动的前提就是自我意识,是“我”想要学,因为镜像神经元理论已经证明每个人都有一套编码系统,模仿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激活相应编码的过程。这恰恰也是自然回归法中自然二字最好的体现,人们总是直觉的认为什么东西教他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讲的“主动”并不是说孩子去自己看书,自己请教,所以当然可以“教”他们,但是一定要教给他们此时此刻他们感兴趣并且大脑的能力所能接受的东西,这个点的捕捉以及度的把握也是自然回归法的核心。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超出他们大脑承受范围的内容和量,就达不到“主动”的状态,所以教不出想要的效果。因为我们是要激活编码而不是要重新编码。而是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我们的教学关键是“先跟后带”。老师先要跟住孩子的节奏,抓住他们此时此刻的兴趣点,与他们形成同频共振,就如同追求一个人,或者求一个人办事,要迎合对方才能成功,在于此类孩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是要做弱势的一方,而不是强势的一方。将来才能做到“后带”,后面等他们能力成长了逐步接近正常儿童的心智和能力了才能带领他们成为正常儿童。

也是在90年代研究实验表明孩童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学习语言通过的是概率统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通过语言与实物对应的概率统计来实现真正的认知。而现在的训练方式往往是一段话来回重复,然后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会“香蕉”一会儿“小狗”,前者对于儿童来说所有字词组合的出现概率是100%,后者重复出现的概率是0%,这对于儿童来说都无法形成有效统计。训练的内容不贴近生活,不自然。

这不是行为训练流派的错误,因为不管是语言的统计概率学习方式的发现,以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都远远的晚于行为训练成型的时间。但是至今还在用他,不依据最新的科学共识去更新改进甚至是摒弃整体套方法,就是现在这些从业者的错误了。不去与时俱进反而去说后面新的方法都是骗人的,实在说不过去了就是是当初误诊了,那就不仅是错误更是内心大大的坏。


下面就从科学的角度从人本主义以及镜像神经元阐释自然回归法是如何运用的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部分理论阐述

回顾过去,多年的质量检测工作丰富了我的职业经历,让我学了很多东西,也让我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受益匪浅

1. 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他们有同一类共性。共性之一是,无“自我”意识,对周围无“存在”意识,所以也就不会有“社交”意识。


2. 

自闭症的第二类共性是,“不安全感”、“恐惧感”;因得不到“高峰体验”的“焦虑感”;无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失控感”和所习惯的平衡被打破时的“颠覆感”。

 针对第二类“共性”,在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践中,首先采取“释放”的方法,降低问题幼儿的上述不良感觉。因为自然回归法只针对功能型自闭症,并无器质性变化,使孩子年龄回溯“回到大脑发育的原点”按照正常的发展方向二次发育,这就是解决共性问题的正确做法。在这一点上,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正好相反。行为主义在这个阶段所采用的多数“干预训练”方法,属于“叠床架屋”式的操作,结果只能加剧上述各种不良感觉。

“自然回归法”对于自闭症孩子,首先解决普遍性/共性的问题,为后面的“教育转化”打下基础,然后再解决个体的特殊性问题。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方法那样,一上来就扑在某个具体行为的“矫正”上面。没打好基础,盖什么楼也会塌的。


3. 发现并诊断出自闭症,也是从缺少“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开始。培养“社交”与“共情”心理的第一步,是使自闭症儿童先建立“自我”意识,和对周围存在物的感知。针对第一类共性问题,建立能够使孩子产生“共情”的环境,而产生“共情”的前提是先使孩子有“自我”意识。“自我”这在依据行为主义原理设计的各种方法中是不好的行为,而在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依据的“自然回归法”看来,却是孩子开始进步的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经把“自我”意识,奉为个体追求实现最高价值、完善自我的原始动力。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和推广者,晚年也发现这一核心观点的局限性,所以提出了“超个人主义心理学”,从追求实现“小我”最高价值的目标,上升到追求“大我”并超越“自我”的实现。这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无可置疑的,也为“自然回归法”激发潜能,在使广大儿童向正常转化过程中,发现并继续培养其中小众的精英人才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从广泛的“教育转化”自闭症儿童角度,首先培养“自我”意识也是正确的。


4. 对自闭症儿童选择把“改造脑神经网络”作为“教育转化”的切入点的考虑:

既要考虑当前/近期效果,也要想到并认识到对长远后续教育转化过程的影响。选择从“改变”自闭症儿童的脑神经网络入手,随着内在发展与外部课程形成一个再次链接“重构”的正向增益的过程,是近期/远期兼顾的、正确的技术路线。因为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可知,儿童的各种行为都是受认知发展所影响和主导。不同的认知发展路线就会在儿童的大脑中构建不同的脑神经网络,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设计的教育转化法,把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相应的转化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分析形成儿童行为的原因得出认识,即要想改变行为,必先从改变产生行为的基础原因入手。

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影响形成自闭症儿童行为的基础原因有三个方面:

1. 遗传基因,敏感型神经类型,属于产生行为的内因,

2. 社会环境,包括物质、营养、教养、污染、信息时代影响生存环境的改变等等,属于影响行为的外因,

3. 儿童大脑的神经网络,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可变性。

在以上基础原因中,1)和2)是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尤其2)中的各种因素,我们无法做到控制其它条件,只观察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变化。因此不具备可实施性。只剩下改变3)这一条路。所以,“自然回归法”选择3)作为技术路线,也可以说是逼出来的唯一出路。


    5.    大脑具有“用进废退”的规律,也是“回到发育原点”的可行性和前提: 

科学实验和解剖表明,婴儿出生前已经具有约100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和预设的脑神经网络,此时它们都没有被激活过——赋值,处于“折叠压缩”状态。所以它们才能够以最小占用大脑空间的形式存在。伴随婴儿的出生。到了幼儿7岁左右,被激活使用的脑细胞和脑神经网络,已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所使用的脑细胞和脑神经网络的90%左右,所以为什么我们基本上不收6岁以上的儿童,因为真的很难有大的改变了。而成年人全部常用的脑细胞只有不超过2亿左右。

然而这么大量的冗余的脑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遵照“用进废退”原理,不常用功能的脑细胞会减少能量和氧气的供给,从而逐渐不活跃不耗能进入“待机”状态。

自然回归法的教育转化实践,选择了重构儿童大脑神经网络这样的技术路线,因为大脑具有“用进废退”规律。通过活动和课程设计,使儿童改变既往的行为模式,逐步完成对恐惧、焦虑、失控、颠覆感等等的自然释放,把儿童从刻板行为中解放出来。这个过程的同时,幼儿的脑细胞和脑神经网络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行为是受到大脑神经网络的控制与支配,放弃原有的行为就会使原有行为对应的、已经形成的大脑神经网络,处于不活跃状态。与此同时,自然回归法把自闭症儿童拉回到大脑的发育原点,在出生后儿童所具备的、维持生存的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大脑的重新发育过程,也就是把那些生存基本功能一项一项的补充发育出来。此时有三点非常重要:

1)发育这些功能不是将完整的功能分解成碎片行为,再通过重复的“刺激——反应”式的训练后,把得出的碎片化的行为拼装而成的。这些功能是“完整的、有意识的自主行为”的表现;

2)在重新发育这些行为之前,在自然释放的过程中,已经同时在“清除”原有刻板行为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因此,新的基本生存功能的发育则有较好的、相似于正常儿童的脑组织基础。这也使得加快发育这些功能,日后在一生中减少甚至抹去原有自闭症行为的痕迹成为可能。

3)维持生存的必要功能建立起来的脑神经网络,是日后发育所有复杂/高级功能对应的的脑神经网络的基础和建构要素。它也符合“用进废退”原理。


5. 认知发展具有“从感官——到感知——再到认知”的规律:

在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过程中,从出生具有的维持生存的基本功能,到日后随生长发育期和年龄而“依次出现”的各项基本功能,与它们对应的、传输脑神经递质的脑神经网络,构成了支持大脑发育、行为发育、认知发育的“信息国道”,即主干脑神经网络。日后发育出的各项复杂的高级功能,都是在这类脑神经网络的支持下、并且以它们作为传递信息(脑神经递质)的主干网络而发育起来的。这种发育模式是千百代人类遗传基因设计好的,最有效率的脑神经网络模式。它符合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之一,“最小功原理”。

原因是,人的大脑、肢体及动作的发育到成熟,都离不开最基本的感官刺激信号,只有感官优先正常发育,才可能有大脑、肢体、行为、认知、智力的正常发育。所以,“自然回归法”的实践所选择的技术路线,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教育转化”自闭症儿童的唯一正确的、符合最小功原理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技术路线。

“自然回归法”在教育转化自闭症儿童过程中,不排除采用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有效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与精华。

二、镜像神经元部分理论阐述

回顾过去,多年的质量检测工作丰富了我的职业经历,让我学了很多东西,也让我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受益匪浅。

6. 不同学者关于“镜像神经元的”表述:

人类正常的个体,从婴幼儿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的顺序是由谁来规定和主导呢?应该有一个密码盒子被“依次打开”的过程,这个次序没有被干扰情况下,幼儿发育成正常的成人。这个次序被各种内、外因联合作用所干扰情况下(环境力的干扰为主),就发育出自闭症等一系列“问题行为”儿童。

“精神分析法”称其为存在于身体某个部位的“性动因”元素,它是推动人类个体发育的内因和动力。

参照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所建立的《幼儿心理学》,称其为“某种“信息模块”,其中包含着幼儿成长发育的最原始的信息。

而在世纪之交2000年左右大热的“镜像神经元“发现说,具体地把这个魔盒展示在理论界,并把它描述为”包括个体发育的顺序和一切必要的信息“的一类特殊的脑细胞。

人体存在着这样一系列“规划人体正常发育顺序的信息模块其中也包括脑细胞”,就像胚胎从一个细胞最终分化出各个功能细胞最终形成完整生命体一样,它们只存有最初的启动发育某项功能的原始信息,而发育过程是一个”多重迭代“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被外界环境影响力所改变。


7,“镜像神经元“像信息国道上的每一个进出口

按照各方最新理论的共识,先假设存在“镜像神经元“,并且借用这个名称。镜像神经元只保留着发育各类功能的最粗糙原始的信息。

婴儿出生后具备了4-5项由基因先天赋予的维持生存必要的功能,例如“吮吸、用肺呼吸、用哭闹传达意愿、排泄“等(再多了就会使脑容量体积大到难以出生了!)。这几项基本功能就构筑了最初的”信息国道“——主干脑神经网路的雏形。有了“国道”就开始“跑车”,发挥其日常大量传输五官传来的感官信号的功能,随之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他们相似于国道上的一个个”进出口“,即那些被这些最基本功能所支持的后续复杂/高级功能的发展。而这些功能只有依靠日益发展的”国道“,与其共同发展,才能效率最高,获得发育营养的成本最低。

这些“乡镇“的发展顺序,是由”镜像神经元“所规定的,它们遵循低级/基础功能先发育,并作为功能元素支持后续功能的发育。这也符合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相互促进发展的规律。

“镜像神经元“储存了发育这类基本功能的初始信息,只要一经触发/启动了迭代程序,将初始信息代入,以外部环境中的”学习过程“作为边界限制条件,它就会自动收敛到一个期望值——精准动作上来。否则就不符合”最小功原理“,这个迭代过程就会被替代。此时,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对迭代结果影响极大,即”迭代“的边界条件非常重要。他可以促使迭代过程”无限地逼近“所收敛的期望值,最后形成了精准的动作。


从爬到走,从简单发音到复杂语言,每个孩子的发育史,都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从共性出发,从本能入手,重回正轨,发展个性。